专业设置
实习实训
教师队伍
科研成果
学科教研
教研文萃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最新新闻
 2023年质量年报 (12月26日)
 孝感市高级技工… (9月13日)
 4月26日面向社会… (4月28日)
 20级电子商务班… (4月28日)
 孝感高级技工学… (4月27日)
 2022年孝感市高… (2月16日)
 我校与华工科技… (4月14日)
 赓续红色血脉  … (4月5日)
 
  您现在的位置: 孝感市高级技工学校 >> 教学研究 >> 教研文萃 >> 正文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研究

作者:涂文瑛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数:17103   更新时间:2008/6/11 11:08:52


  1、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

  当前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是整个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如果缺少这一环节,我们就无法得知课程结构和设置是否合理。按照课程评价理论,评价体系由校内、校外(即教育系统内部与教育系统外部)两部分构成,而一般所谓的评价则较多地针对教育内部进行。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行业岗位)和技术革命带来的专业设置变换率加快的事实,我们更应重视教育外部对课程体系的评价,诸如行业、企业对职教毕业生思想品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评价。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需求与要求调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2 课程评价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

  3 课程评价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性的统一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要围绕学习者的全部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充分重视学习者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潜力和兴趣爱好,重视学习者的独特需要,使学习者以一种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学习和同化不热悉的知识,防止把知识机械地""到学习者的身上。要兼顾国家、地区、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及学习者不同层面的需求,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条件。要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向学习者发展顺序的转换,力争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调整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使两者能够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随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才市场将不再满足于劳动者只具有一技之长;新兴高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劳动者工作流动与职业更换频率的加快;科学知识的综合化趋势,使传统学科体系及行业的界限逐步被打破,等等。所有这些将使得未来社会的劳动者,需要具备较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那些以知识灌输为主,或者单纯强调技能与实用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捉襟见肘。近年研究表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完成由单一操作型向复合操作型转化,由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化,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化的过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21世纪的劳动者应当兼道德、文化、技术、技能于一身,集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基于这些因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专业教材建设的立足点应当定位于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教育上。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本质终究是就业教育,强调素质与能力教育决不意味贬低技术与技能训练,就目前多数行业而言,仍希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顶岗操作能力,这也是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长处。专业技能与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突出技能训练这一提法仍不可忽视。

    研究表明,知识、能力和素质有如下关系:知识是属于比较表层的东西,但它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训练和提高形成的,属于里层;素质是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经过升华和内化而养成的,是内核。素质提高后可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和扩展。鉴于上述认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专业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技能训练为特色。

    从目前上岗就业角度看,也存在“应试”问题,这就是劳动与行业部门的招工、招干考试。这也是各类办学单位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命力。素质与能力教育强调的是“后劲”,与其相关的主要是文化与专业基础课和素质的养成教育,这些教育效果往往不易立即显现,具有“远效”性。就业考试多与专业技术与技能训练相关,它的效果显现很快,具有“近效”性。在课程设置中,如何科学合理配置,求得其矛盾的统一呢?

    我们认为,就能力与知识结构而言,对就业者应知、应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技术与技能素质教育上,它是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技术技能素质教育应当达到的目标(双证制),这是两者间的统一面。但是要注意避免为了确保就业的技能要求,而冲淡文化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削弱后劲。就技能训练而言,应该是在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其训练过程,就是把所学理论转换成为技能的过程。那些把职业学校的教学与行业技术等级标准中的应知、应会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招工、招干的合格率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学校教育与岗前培训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突出以较大覆盖面为基础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它强调专业知识面宽,能覆盖一个专业大类,技能达到一专多能。其中一专主要对准第一就业岗位,达到中级工操作水平。应当说,如果学校按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求规范地进行教学,那么它所培养出的学生,取得双证是很自然的结果。而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某一工种或某一岗位的技能要求,相对来说,它对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的要求低于正规职业学校。如果只因为贯彻“双证制”,把学校教育的中心转移到等级考试上去,势必会降低职业学校的地位。

    很难设想,一个学校每隔几年就变换一个专业,这既不符合办学规律,也会在师资、设备等方面带来浪费。专业设置需要相对稳定。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结构变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人才市场预见的难度越来越大,随之对学校课程设置灵活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课程设置过程中“稳”与“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们认为,学校课程设置首先应当稳定在某一大类专业上。具体讲,该专业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电子电器专业,它包含视频、音频、通讯、办公设备等维修工种。这些工种有共同的基础与技能课程,如“电工基础与基本技能”、“无线电工艺”、“模拟与数字电路”,等等。这类课,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宽,适应性强,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进行多工种的基本技能训练,以打好专业素质基础为目的。它们应当是相对稳定的。“活”应当体现在专业技术与专项技能训练课程上。通过它们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化教学,同时按工种进行强化,以达到行业等级标准。例如电子电器专业针对视频、电器工种分别开设的“电视机维修”、“制冷设备维修”等课程,它们不是每个学校非开不可的,而应是根据学生就业情况,由学校选择。这类课程可随市场经济的调整与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多年来,职业学校总结出的“两年打基础,一年定方向”,其含义为:两年基础课程相对稳定,针对就业(岗位或工种)的一年专业课程相对灵活。

    随着信息、计算机业的新发展,21世纪的生产技术将再次出现质的飞跃,新技术将打破现有的行业或学科界限。那些以单项操作技能为主的劳动者将不再适应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21世纪的社会将以智力技能为主的智能工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主流,再加上未来劳动者职业经常更换,使得在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它应具有更宽的知识与技能面。然而,就我国行业招工现状而言,一般都强调从业人员应能满足立即顶岗的需要。因此,招工应试注重的是岗位专门技术与技能,突出了“专”的特色。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孝感市城西二路18号 | 联系电话:0712-2823726 | 统计| 联系QQ:1932816898 584699272
    信息管理:孝感市高级技工学校党委办公室 | 技术维护:孝感市高级技工学校网站信息中心 鄂ICP备100013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90202000399号